WFU

2016年1月19日 星期二

<工具文> 組織餅(Cellblock)的技藝精進



今天咱們來分享一篇有關組織餅(Cellblock)製造手藝的文章,適合用簡單隨手可得的耗材和一般實驗室設備就能製造。順便跟大家講古一下組織餅的歷史,觀古能鑑今~~也許明日就是你改良出第四代的做法,等你跟大家分享!


簡單沈澱法


最早期的組織餅是用簡單沈澱法(simple sedimentation methods),把剩餘的細胞檢體透過離心,沈澱集合成一堆細胞(cell pellet),但是細胞彼此之間缺乏黏著劑,所以是鬆散的結合(僅靠福馬林或者酒精固定),最後再用竹籤撥動,把這些離心沈澱物從離心管移到濾紙上包起來。

這就很像洗米。懸浮的細胞們就像飄在水中的米一般,漂洗後,把鍋內的水瀝乾,米就像離心後沈澱的細胞們。想像一下抓一把洗好的米去包粽子(包在濾紙中)。如果米很多,抓一把,量很多,剩下一些在鍋內沒有關係,只要粽葉包的緊,在煮粽子的時侯,米不會漏出來;如果米很少,抓一把,量很少,且難免拿不乾淨剩一些在鍋內,放到粽葉內(濾紙)又包不密,所以做出來的量就很少。

所以,主要的困難在細胞量不多時,用沈澱法的細胞間黏著度不強,移來移去會又流失一些,所以做出來的組織餅量很少。

如果是擁有大量胸水或者腹水的檢體,細胞量很多,通常不是問題,這個方法很管用!

但是如果是尿液?細針抽吸剩餘檢體的細胞?那量可就少多了,怎麼辦呢?


所以要改良!布丁三姐弟出場了~~


1986年Olson先生等人,也許是在家有幫忙太太做布丁,所以想到既然我們用實驗室中洋菜膠(agar)做培養皿(布丁)來養細菌。那我們能不能用洋菜膠(agar)來加入細胞沈澱物(cell pellet),來做個蒟蒻布丁?
這麼一做的確改良了細胞量不足的問題,當時也做一連串的實驗去證實此法有效,改善了在切片上看到的細胞量。但是為什麼今天看不到有人用這個方法呢?

想必一定有些缺點?


因為洋菜膠要呈液態必需保持在一定的溫度(約> 50-60°C),不然會逐漸固化,但是當洋菜膠(60°C)和細胞沈澱物(室溫:20-30°C)相混合時,兩者體積也許相當(大約各0.1-0.2 mL,這麼少的量,單獨在室溫放著,也會降溫很快),兩者結合,溫度更會下降很快。因此,還來不及混合兩者均勻,布丁就結塊了,所以咬第一口很多蒟蒻,咬第二口可能沒有蒟蒻。所以,就像孔子講的"不患寡(少)而患不均"。

有人問,那為什麼不把洋菜膠加熱到80%以上呢?這樣混合時,溫度也許還在> 50-60%。好方法,算數好,但是洋菜膠太熱會變質!


聰明的商人想到了改良配方!改良版的洋菜膠"Histogel"來也~~


改良版的Histogel,主要成份還是洋菜膠,一樣不能高於80°C,但是低到37°C才凝固,可以有充容時間去混合均勻細胞團塊。這是不是為大家解決了困擾呢?沒錯,所以他們賺到錢了!


韓國人出現了,孔子是韓國人?超低溫的洋菜膠登場


課前材料:
預先用BD固定液半固定後的細胞殘量 (Cell pellets of SurePath residues)
超低溫洋菜膠(Ultra-low gelling temperature agarose gel)gelatin?
傳統洋菜膠(Standard agarose gel)


他們發現了用"Ultra-low gelling temperature agarose gel(ULGT)",超低溫才會凝固的洋菜膠。有多低溫呢?< 17°C才凝固,所以不用急著混合細胞和洋菜膠,室溫下不會凝固。所以實驗當中接個電話,沒有問題!





因此,用超低溫洋菜膠來懸浮均勻細胞沈澱物,離心後形成液態的洋菜膠和細胞的混合物。丟棄多餘的上清液中的洋菜膠,放入4°C冰箱固化洋菜膠。洋菜膠果凍和類似AV marker的東西,一起放入Eppendorf的上蓋中,再加入傳統洋菜膠做成一個圓型鈕扣狀的布丁。這樣就大功告成了~~

兩種不同的洋菜膠,聽起來是不是很像包心粉圓呢?

做法聽起有可能有點麻煩,但是有一個好處!
這樣做出來的圖型鈕扣狀的布丁,可以讓細胞檢體也能做成似組織切片的Microarray!


什麼是Microarray?



Photo Credit: http://www.nature.com/nrd/journal/v2/n12/full/nrd1254.html

也許你能再想想,改良出第四代的做法,等你跟大家分享!


來源:
Preparation of compact agarose cell blocks from the residues of liquid-based cytology samples. Korean J Pathol. 2014 Oct;48(5):351-60.
(Free access)
Category: Pathology and Forensic Medicine. (2014,Q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