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圖大家猜是哪裡呢?外星人的作品?還是像你我一樣地球人的智慧成果?咱們講一個觀念,看完這篇文章你也能像葉問,一個打十個!
是跟台灣相距約半個地球遠的彼端"秘魯"(Peru),它叫Moray梯田,我是站在高坡上往山的鞍部(低谷)照下去。
往下一看,很壯觀吧?!一圈一圈像是圓規畫出來的同心圓梯田。
據導遊說,這裡其實是古印加人的農業實驗區。從同心圓的最底層到最高層,高度差有約一百米。在高坡上是強風吹呀吹,在底部則是風勢明顯減小。同樣都在高三千多公尺的海拔,同樣都頂著大太陽的烈日,可是走在每一層時,滿神奇地感受出溫度有些微差異,形成了一圈圈不同的微氣候(Micro-climate)和迷你生態環境(Micro-ecosystem)。
而且據說專家研究,發現這裡的土壤是從自秘魯各個地區運來的。古印加人就在這些不同的迷你生態環境裡進行種植實驗,找出適合各種農作物的生長條件和需求。
這不正是科學的精神嗎?反覆的實驗找出定律,找出最佳方案
透過自己反覆地實驗,找出隱藏在大自然背後的規則,定律,或者說造物者的偉大。科學的實驗精神,打破砂鍋問到底的做法是一種生活態度。
另一種生活態度是透過口耳相傳的學習。舉個例來說,大家都不是物理學家,不完全了解閃電產生的原因,但是大家都知道閃電是個大自然現象,也知道閃電打到人會燒焦,怎麼來的?口耳相傳學來的,都不是親身經驗。
口耳相傳的知識有可能是錯誤的,更可能阻礙未來的進步。太多歷史上的例子證明過去大家深信不疑的知識,是假科學,經不起實驗論證。但是做科學實驗,寫論文,好像是智力高人一等的人才能做到事?我是一般人,怎麼可能做得到?
相信我,你做得到。以下想法來自<youtube羅輯思維:第146集>
醫學在某些方面,不是一種科學,而是一種技術
我舉個例子,一個外科醫師,經過優良的住院醫師訓練後,專門開疝氣的刀,一年開個七八百台刀,你覺得會不會比同一期的外科醫師同學,也經過優良的訓練後,一年也開個七八百台刀,但是當中有闌尾炎,有傷口清創,也有切大腸癌手術......,總共疝氣只開了一年一百台。誰會比較厲害呢?熟能生巧!
技術是一種從現實到理論的思維過程,重點在設定目標(開刀方法和成功率),來解決具體的問題(疝氣)。
這是第一點,持續地優化。如果我們思考要如何把細胞學診斷做好(診斷精確)做滿(診斷率),第一點,我們要做到自己持續地優化自己的診斷能力和經驗!看多就是專家,我就遇到許多對細胞學有興趣,很會看的住院醫師,和年齡無關,和投在這個細胞學上的時間才有相關。
但是這還不夠......
我們還要第二點,針對系統性的優化
對咱們病理醫師的人來說,是盡量做出最佳的診斷,協助臨床醫師治療病人,但是有可能只專注在自己的診斷力(似外科醫師的開刀能力),但是忽略了系統性的問題,這會大大減損最出做佳診斷的效力。
怎麼說呢?
前面好幾篇文章,咱們提到傳統抹片技術(Conventional smear)用來處理肺抽吸細胞診斷,檢體無法診斷率太高,改採用液基細胞學技術(Liquid base cytology)是一種方法改良,把診斷率提高了。把經氣管穿刺淋巴結的檢體,由傳統組織切片做法改為液基細胞學技術,也同樣地解決了過去的診斷困難。
這些問題都在過去檢體無法找到更好的處理技術來呈現診斷素材,並不是病理醫師不會診斷。是不是針對這個系統性的問題(抹片技術)進行優化?診斷就又往前踏了一大步。
科學的進步,不就是透過採納更好的方法,來改善過去的問題嗎?這個系統性的問題,需要仰賴醫檢師們一起來努力,所以你們的角色更重要唷,有你們的協助,更多未來對細胞學有興趣的年青醫師才能飛得更高更遠。人人都可以是科學家!就像 葉問:我只是個中國人。我不特別,大家都能做到。
第三,死瞌地做,這是一種所謂的工匠的精神。堅持地做下去!
鼓勵對細胞病理有興趣的年青醫師和我自己,死瞌地做,堅持地做下去!工匠的精神,是指對品質的堅持。我一天工作有時也只有少少二十個細胞案例可以看,我自己也是看Cytoclub的視訊,跟北榮賴大夫學診斷能力;跟分享細胞技術的醫檢師們,如茂仁和劉姐等等學細胞技術。科學的進步是在一個共享平台的基礎上,由大家一起努力推動的,別小看了自己唷!你也能在家學習,一個打十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