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了皮膚切片後,排除了癌症。只知道可能是種不明原因的自體發炎疾病或者不明的傳染病,有非常多的漿細胞(plasma cells)和淋巴組織球。請教了科內資深醫師,大家也束手無策。因此,本病例提到科內的學術會議上討論,秀出了病人的病灶圖片,集思廣益。
突然總醫師小張說:不會吧?該不會是"惡性梅毒(Malignant syphilis)"?
每位在醫院訓練看"皮膚病"的年青醫師,都有輪值到急診班的經驗。一開始,大家都菜菜的,沒什麼經驗。白天在門診跟著資深主任醫師學看病,晚上自己要當第一線醫師,診視病人,累積自己行醫的經驗。
好在生在這個年代,照像手機很方便,而且LINE也很方便。尤其皮膚科的病,很多都靠皮膚病灶的長像做診斷。照像手機,優在能容易紀錄下病灶。很厲害的資深醫師,常常能秒殺病人的疾病,無怪乎,病人都會抱怨皮膚科醫師看病太快,屁股都還沒有坐熱,就診斷完,在印藥單了。
年青醫師遇到疑難雜症,很快都能在線上找到資深的醫師請教。因此,我們都能了解病人喜歡掛資深醫師的門診(如:某某主任,或者頭髪比較白的醫師 :P)。但是,知識只靠年紀累積嗎?有沒有更快更有效率的學習方法呢?
如果遇到資深的醫師也看不懂的病,怎麼辦呢?怎麼可能是年青醫師會呢?
梅毒是一種螺旋體的病菌感染,也是一種性行為傳染疾病。平常看來就是一些紅色皮疹,長像和分布位置上有特色,通常不會潰爛嚴重。抽血清來檢驗梅毒抗體反應就能確診,但是難在如何先想到是這個病?
梅毒感染怎麼會出現像今天這個病人有這麼嚴重的皮膚結節和潰瘍?它能用抗生素"盤尼西林"治好。又不是癌症?為什麼叫它惡性?
於是大家一起用電腦查了一下網路上的學術文章。看了別的醫師發表的文章,發現我們的病人的病灶,還真得跟網路上的照片很相似!臨床表現上也一樣是又急又快,嚇死大家了。皮膚切片的病理描述也很接近。
大家搞懂它是一種常見在免疫力不好的病人(如:愛滋病患者或者器官移植病人),因為病人的免疫力差,感染的細菌種很毒!所以人體表現出很糟糕的反應,皮膚潰爛很快,看起來很嚇人,很"惡形惡狀"。
大家回過神來,對小張投以崇拜的眼神。簡直是我們科的怪醫黑傑克。
為什麼小張這麼神?
小張說沒有啦,剛好今年到美國參加皮膚年會(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 AAD),有講者分享了這種特殊疾病案例!雖然病例不多,但是跟HIV疾病有關係。照片只看過了一次,但很令人印像深刻。
有了這個鑑別診斷(想法),大家建議應該抽血檢查來求證有無梅毒感染,和篩檢一些造成免疫力低下的原因。後來,確認了病人有梅毒感染和HIV疾病。
在打了"盤尼西林"針劑後,病人的皮膚潰瘍快速地改善了。
學習和教育是很花錢的,但是醫療中生命是寶貴的!
在樽節醫療成本的年代,我很佩服少數醫院持續支付大量金錢給醫師們出國進修或者參加國際會議(每次出國開會花個十來萬新台幣是常見的)。更甚者,有醫院提供一年出國進修經費給第一年的主治醫師去學習新技術,再回來分享給科內其它醫師,一起提昇醫療水準。共勉之~~
教育,就是用有效率的方法去學習他人分享的寶貴經驗。所以,小張醫師沒看過這個病,但是他想到了這個很少見的病,立了大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