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旅遊慢慢成為一種流行,也許是我居住在大城市太久了,需要找回一點靈性或者放鬆。生活在高度分工的社會,探索別的領域的知識或者體驗變成一種樂趣。
今天的主角是"棉花"!
以前住鄉下,大人總說:沒吃過豬肉,也看過豬走路。
現在住城市,我變成說:吃過豬肉,沒看過豬走路。
回到主題,
棉花,可說是最常見和廣泛使用之服裝纖維,但是你知道它怎麼來的嗎?它又和今天的細胞學有什麼關係呢?它如何影響著你的健康?
衣服由一條一條纖維所組成,可以來自蠶寶寶吐絲,也可以是來自綿羊的毛,或者今天的主角,"棉花"。
棉也是一種纖維,取自棉籽之纖維。當棉莢成熟後會裂開,而露出7~8個棉籽,每個棉籽上大約有著20,000根纖維。因為它的外觀有如開花一樣地好看,故又俗稱【棉花】。
摘取棉纖維的工作可用手工或是機器來處理,然而機器所摘取的棉纖維,包含著較多未完全成熟的纖維,使得棉纖維的品質等級降低。將棉纖維與棉籽分開的過程,我們稱之為【軋棉】,處理這個過程之機器稱之為軋棉機。
古代沒有機器,需要用人力去除棉杍和整理棉纖維。
上段文引用自棉花的介紹(桔城工作室)
上圖一團棉纖維中的黑色點點——棉籽,可再壓製成棉籽油以及肥料。圖片引用自<嘉義縣—跳跳生態休閒農場:木棉花>
有了這些生態照片的體驗,你會發現這跟衣服上的純棉圖示很像。
整理好的棉纖維,經過處理,染色就成為了我們在店裡看到漂亮衣服和布料了。
這跟細胞有什麼關係?
你可以把黏稠痰液想像成棉花,就像它白白的棉纖維。當中的棉杍就是我們要看的細胞。
衣服需要棉纖維來做布料;我們需要細胞(棉杍)來找出壞壞的細胞,發現癌症。讓病人早點治療。
怎麼把痰液和細胞分開?
我們的古老方法是取一點點痰(只取一部份),抹在玻片上,叫傳統抹片。這就像隨便拔了一樶棉花,只會帶到一點點棉籽。同樣是黏稠的痰液只會帶到一小部份細胞;痰厚厚的,會蓋住細胞看不清楚。看不清,就認不明。只能打不確定的診斷了(疑似惡性細胞)。
疑似,到底”是”,還”不是”,心裡很不安。
![]() |
只能取部份的痰液化驗,那剩下沒看到的檢體會不會其實有壞性細胞呢?不曉得 |
不確定的診斷,病人很擔心;醫生很傷心,不知道怎麼處理。
有沒有更好的方法呢?
如果古代人用木棒敲打或者彈力弦來震走棉子,留下棉花。我們能不能也用震盪方法震出細胞(棉籽),留下黏稠的痰液(棉花)。
我們震出了大多數的細胞,明顯可以比傳統抹片能檢查更多的細胞(不會滄海遺珠)
優點一,集中(細胞密度高)
優點二,托高(壞細胞站起來,立體易見)
創新不見得是發明什麼新奇的東西。改良,純粹把原本的東西做得更好,也是一種創新。
我們不拼快,不拼量,努力把診斷做最好,看我們能到達什麼境界。